一餐饭暖,民生事大。老年助餐服务不仅是一份热气腾腾的饭菜,更传递着“老有所养”的城市温度。截至目前,杭州市已建成老年食堂(助餐点)2300余家,村社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幸福“食”光。
4月17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联合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慈善总会召开杭州市老年助餐新政新闻发布会,聚焦老年人反映最集中、需求最迫切的吃饭难题,持续深化迭代老年助餐工作,出台老年助餐新政,进一步推动杭州城市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市场化运营、可持续发展,同时灵活多样解决农村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推进老年助餐高质量发展。
让城市社区老年助餐更可持续
近期,《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城市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原则,针对城市社区的老年助餐工作,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明确了服务供给、机构运营、服务质量、支持保障4个方面的12条具体举措。
让服务供给更可持续。根据老年人的数量、吃饭需求、距离远近和安全问题等,进一步优化老年食堂的位置。丰富服务供给模式,通过开设中心食堂、区域食堂或助餐点等途径,为老年人就近用餐提供方便。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物流网络、志愿者服务等形式,进一步提升配送服务能力。
让食堂运营更可持续。进行市场化运作,欢迎口碑好的餐饮企业参与进来,给老人们提供便宜又丰富的饭菜选择。尝试多元化经营,如销售农副产品、净菜等,提升服务吸引力。提供全年龄段服务,在满足老年人就餐需求的基础上,面向市民公众开放。
让服务质量更可持续。实行老年食堂食品安全准入管理,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对老年食堂的综合监管,进行动态星级评定。老年食堂的设施和环境要适合老人使用,不断优化用餐环境。
让支持保障更可持续。对于新建、改造提升的老年食堂,政府会给一次性建设补贴和支持。社区配套用房、养老服务设施用房,可以免费或者低价给老年食堂用;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闲置房子,可优先拿来办老年食堂,鼓励免租或减免租金。
推动城市助餐服务“全龄友好、普惠优享”
近年来,杭州市大力推动城市社区老年食堂转型升级,在重点满足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兼顾全龄段社区居民就餐的便利性、多样性,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民生食堂品牌,推动助餐服务“全龄友好、普惠优享”。截至目前,全市800余家城市社区老年食堂中,已有80%转型升级为社区食堂,整体运营情况良好。
坚持因地制宜,问需于民科学布局。按照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为标准,统筹规划社区食堂助餐网点设施布局,充分考虑区域人口数量、区域特征、消费需求等因素,重点在老年人口集中、新市民和青年群体需求量较大的区域增加布点。如拱墅区制定社区食堂发展规划,按照“食堂800—1000米、助餐点500米”的服务半径,通过食堂、助餐点、阳光餐桌三种类型推进食堂(助餐点)建设,打造“大运河社区食堂”矩阵,基本实现“10分钟助餐圈”全覆盖,让群众“在家门口吃上热乎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