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浙江省“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新闻发布会召开,会上公布了《浙江省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根据《行动方案》,浙江重点聚焦6个方面的降本行动,将采取包括22条举措、103个具体政策点。
为什么要降物流成本?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支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有助于促进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除了本身的重要性,这里还有一笔经济账:近年来,浙江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15年的15.72%降至2024年的13.52%、低于全国0.5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浙江每创造100元GDP所支出的物流费用从15.72元下降到13.52元、每创造100元GDP所耗费的物流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58元。以2024年为例,浙江省GDP是90131亿元,如果物流费用占比下降1个百分点,将节省全省社会物流成本超过900亿元。从物流全链条解构来看,全社会物流成本仍有较大下降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要统筹“降成本” 和“提质效”,“降成本”就是降低因物流全链条中的衔接不畅、体制机制障碍等问题导致的隐形成本,不是简单降低运输成本,也不是压缩物流企业的合理利润,更不是影响物流从业人员的收入;“提质效”就是通过推动物流与先进制造、现代商贸、现代农业等产业融合和供应链组织创新,尽可能压缩低效无效物流环节,促进全社会物流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浙江打算怎么降?
根据《行动方案》,浙江降物流成本,主要聚焦六大成本。具体内容如下:
聚焦制度性降本,优化“四大环境”。一是优化市场化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铁路货运基础设施建设和铁路货运市场化运营。二是优化公平竞争环境,持续打击和规范货运车辆超载超限、不公平竞争等行为,破解城市货车“通行难”等问题。三是优化开放共享环境,用好“四港联动”云平台,打破全省海港、陆港、空港数据孤岛,强化车、货、仓信息共享,让货车不再“空跑”,园区更加“有序”。四是优化便利通关环境,重点提升港口、机场等通关效率,持续压缩货物进出口通关时间。
聚焦网络性降本,破解“三个难点”。一是破解项目落地难,特别是聚焦物流项目受“亩均税收”等制约问题,下一步将实施物流仓储“标准地”改革,分门别类、因地制宜设置物流仓储“标准地”指导性指标。二是破解用地保障难,未来3年,全省计划新增仓储物流用地10000亩以上,同时推广“工业上楼+仓储下地”等多元用地供给模式,灵活拓展物流发展空间。三是破解产业集聚难,下一步将重点做好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等平台创建培育,实现以物流枢纽集聚产业发展的良性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