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视觉中国
养老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民生大事。近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在沈阳等6个城市暂时调整实施有关行政法规和经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规定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发布。批复明确,允许外商在杭州市捐资举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符合条件的可依法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
截至2023年底,浙江60岁以上的户籍老人达1340万人。预计到2035年,全省户籍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000万人,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如何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让老年人幸福生活,成为当下各级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批复》发布后,为浙江养老带来什么新动向?如今的浙江养老服务有哪些国际化理念、举措?
扩大开放的信号
“国务院的批复为养老服务行业传递积极信号,这也说明中国养老服务业的开放水平会越来越高。”接受采访的养老服务行业从业者都表示,对行业发展充满信心。
杭州历来是养老服务领域创新发展的“试验田”。2022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沈阳市等6地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杭州入列其中。次年10月,杭州市民政局发布《关于开展外商捐资举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试点工作的通知》,取消外商捐资举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限制,同时简化申报材料,推动杭州养老服务发展国际化、便利化水平全力提速。
外商捐资举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通俗地讲,就是外商利用自有资产,举办养老机构,申请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事非营利性的养老服务。
部分国家老龄化进程早于中国,在养老服务和养老产业运营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业内人士评价,准许外商以捐资形式进入,可以引入更多的外资,将先进的管理制度、服务水平和养老模式“请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