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迁入黄埔区的银发高新企业,广州禾丰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创立于2017年的年轻公司,但已经手握研发项目20多个,专利40多项。目前,公司的肠内营养泵、血管显像仪等产品在全球市场有较强竞争力。而在园区里,这样的企业还有许多。园区相关负责人告诉潮新闻记者,产业园将聚集银发经济的产业上下游企业,供给银发经济产业发展的全要素资源,覆盖研发生产、检验检测、展示交易等领域。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区域,规划布局10个左右高水平银发经济产业园区。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银发经济产业园也如春笋般涌现。在成渝,成都市温江区于去年10月就举办了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峰会,前瞻布局银发经济产业园,筹建四川全省首个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在长三角,为打造国家级高水平银发经济产业园区、推动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上海浦东新区日前也举办银发经济供需大会。而在京津冀,“京津冀银发经济产业园”也于今年5月在河北省保定市成立。据介绍,园区规划面积1277亩,聚焦老年用品、智慧健康养老、康复器具、老年旅游、适老化改造等银发经济产业。
人才成影响发展的关键因素
当下,银发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透过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各地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推动养老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例如:浙江、福建等省份提出,培育银发经济新消费增长点;安徽、辽宁等省份提出,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不过,银发经济作为新生事物,既面临重要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银发经济具有稳定性、确定性,但也面临着着理念落后、法律法规不完善和人才缺乏等挑战。”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会长、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在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吴玉韶指出,当前银发产业大多以解决高龄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发展目标,产品单一、质量不高,与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之间存在矛盾。“由于养老服务行业存在收入较低、职业声望不高、职业发展通道狭窄等问题,导致全行业性、全领域性人才短缺现象,是当下产业发展的瓶颈。”吴玉韶进一步指出。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达到600万名,但目前相关从业人员只有50万名。

日前发布的《通知》提出,加大银发经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畅通银发经济领域人才发展空间。包括引导技工院校主动对接本地区银发经济市场需求,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加强涉老专业产教融合,推广校企合作,培养更多专业技能人才等举措。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杜鹏看来,银发经济的人才培养是多层次的,不仅仅是养老服务一个方面。“从国家政策来说,对银发经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刚性,除了养老服务方面,还需要能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将服务和数据应用有效对接的专业人才,再往上是创新型人才。”杜鹏指出,银发经济发展新业态,需要有新的生产力和一批创新型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